台灣的家庭教育很有趣,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有一樣的經歷。

  從小只要打翻了水杯,抑或是弄碎了盤子,就會被罵個臭頭,導致我對待「別人」的物品總是小心翼翼,除非真的是「自己」擁有的,那才能稍微放下心,不用擔憂面對劈頭的責罵,好似你犯了罪、罪該萬死。

  如果你跟我一樣,那或許我的問題你也有。

你弄壞的,不止我的東西

 

  設想自己的東西被人弄壞,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?——「再買就好啦,又不是故意的」對方可能這樣回答。

  但剛買來的東西還未曾使用就被人弄壞,那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?

 

  或許覺得惋惜、心疼、浪費,第一次可能覺得是小事,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……N次之後,而對方都不是故意的只是粗心大意,而你也覺得好像也只能這樣讓事情過去。但是,那些惋惜、心疼、浪費的情緒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……N次之後,真的沒有累積在心裡嗎?

 

 

  是的,在我以為已經過去了的同時,它還在。

  而某一天,日積月累的情緒就爆炸了。也是到了後來我才搞懂,那時候的自己究竟是怎麼了。對方覺得這些事不是已經過去了嗎?當初不是已經告知過不是故意的的嗎? 但站在被弄壞東西的人的立場,這些就不是天經地義的事。

  憑什麼,被弄壞了道個歉就好就能再繼續粗心弄壞下一個東西呢?

  如果對方感到愧疚,不是應該避免下一次嗎?

 

  被弄壞東西的人需要一個交代,被弄壞的情緒也需要一個出口。被弄壞東西的我們,需要一個對方不會再犯的承諾,來終結這個可怕的循環。

  非故意並不能成為犯錯的免死金牌。

  

  越是熟識,越容易忽略應有的禮貌與誠意,也越讓人失望。蠻多時候,感情就是在這些枝微末節中被消耗殆盡的。

  但好好溝通過後,我們也要放過自己,告別這個壞東西情緒吧!

 


|版權聲明|

為因應惡質新聞媒體隨意盜文,防不勝防,轉載請保留下段文字

本文圖/文皆瑪掐|敏感星球創作,同步更新於Blink、SOSreader、Medium、Blogger平台,請認明作者瑪掐(Matcha)

若非上述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:你弄壞的,不止我的東西- 瑪掐Matcha, 並請保留本聲明!

 

學校沒教的溝通課 沒定性是種優勢

arrow
arrow

    瑪掐Mat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